非暴力沟通
读书会上初次接触《非暴力沟通》,本以为又是一部教人如何隐忍或者假装胸怀的书,谈谈所谓的心胸、同理心的名词罢了。
而意想不到的是,阅读过程中却感慨万千。本书表达了对于我们的任何开心、舒适、愤怒、沮丧等万千情感,都只是我们自身的需求对于社会的一种反应而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许就是这一类的境界。以平和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会变的平和。
曾经的认知
所有人这辈子都说听过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同理心这个词,被作为当今社会沟通的完美解决方案,却鲜有人真的深入的了解。生活中却依旧按照旧方式去表达着对这个世界的的不满、气愤、悲允。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我们基本还没有明白自己,没有明白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们最想要的。
简单的说,对于情绪的直接性的表达,从生理层面讲是大脑的杏仁体分泌的情绪化合物质控制了我们的理性,导致对于外界刺激我们展现出原始人类的那种情绪表达。去直接展现愤怒,悲伤等。当然不能说这类形式不好,生物演化过程中,这是一种类似于自我保护的条件反射。在此推荐一下戈尔曼教授的《情商》,堪称情绪分析的经典。
而很多情况,我们却对此需要加以控制,在人与人吵架过程中,可能最初我们还有意识的理性分析,不过当另一方一直大吼大叫的情况下,我们也就可能想,凭啥他能对我大吼大叫,凭啥我要委曲求全,然后一场全面的战争就爆发。
非暴力沟通的认知角度
非暴力沟通提出了4个基本要素。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清晰的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带任何的判断或者评估。然后表达感受,感到受伤、害怕、或者气愤等。然后说出什么样的需求导致的这些感受。真诚的表达自己。最后提出你的具体请求。
比如一位母亲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儿子如下说:『你的袜子又是导出乱扔,每次都需要到处给你收拾,你想累死我啊,真的被你气死了。赶紧收拾一下,不然我就收拾你』。
又或者:『看到你没有收拾好袜子,到处乱扔,我不太开心,因为我注重家庭的整洁,现在你是否愿意把你的袜子都放到洗衣机里』。
以上两种说话方式,或者说沟通方式,你觉得如何。当然目前你可能只是觉得第二种稍好一点罢了,但是略显啰嗦,不干脆。甚至可能觉得,第二种方式会凸现不出你的家庭身份,你的威严。那家庭中我们是更在乎和谐还是更在乎具体某人的家庭地位呢?
本书中含有大量内容丰富的真实示例,来表达如何通过沟通去化解悲伤,敌对,惶恐等情绪。你在读完每一个实例后,你可能会说:『哇塞,沟通原来可以这样,真实与直接』。
什么蒙蔽了爱
现代人习惯了带有道德评判,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的方式去说话。『这人真是自私』,『他对别人有成见』,『自己真是不如别人』,『我不得不这么做』,『你今天必须要处理好』。
人性本善,乐于互助。而上述异化的沟通方式使得我们难以体会心中的爱与善。道德评判将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人看做不道德或者是邪恶的,进行比较也是一种评判,蒙蔽对人对己的善。这样的沟通淡化了我们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责任意识。强人所难照成了心灵的隔阂。
如何用心的去观察
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且清楚的阐述观察结果,虽然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客观的不做任何评价,但是强调区分观察与评论的重要性。不能将观察与评论混为一谈,因为人会倾向于听到批评而产生逆反心理。
文中有一首小诗:
1 |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 克里希那穆提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观察,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而原始的心理让其进入自我保护的反驳状态。主张沟通是动态的语言,而非绝对化的结论。
如何真实的去感受
常常,我把并不是在表达我们的感受,而是表达想法。
我觉得这个项目有问题、我觉得这样的形式不公平、我觉得你应该懂得更多。
亦或是:
因为这个项目存在一些隐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我有点担心公司的利益会收到影响。
我感到有点不开心,因为我觉得这样形式的配置对于我来说有点不公平。
对于你现阶段展现出来的能力范围,我有点失落,我觉得你可以学习更多,展现的更强。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感受。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更清楚的表达感受,并且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感受中的真实需求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与期待,以及他人的言行与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当遇到不中听的话,我们会有以下的选择:
- 认为自己犯了错
- 指责对方
- 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 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与需要
对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反应来我们自生的需求与价值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那么极容易遭到申辩或者反驳。反之,如果我们直接的说出我们的需求,那么他人就可能做出积极的反应。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求。
关于自身的需求
许多人感到沮丧或者灰心,很大程度是由于自己都不清楚对他人究竟是什么样的期待。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请求。
我们告诉别人,为了改善生活,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不抽象的具体描述。我们将自己的需求讲的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想要的回应,集中发言中,更需要清楚清楚的表明自己的期待。
如何去倾听
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常常急于给出建议与安慰,或者表达我们的态度与感受。为了倾听,我们首先要放下已有的想法与判断,全身心的去体会对方。并且不管别人如何的描述我们,我们也可以用心体会他的的观察、感受、需求与请求。
方式:
-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 给他人反馈
- 保持关注
倾听使我们敢于面对自己的弱点,帮助我们预防潜在的暴力,使谈话生动有趣。深入了解真正内心的需求与感受。
如何表达愤怒
生气时,批评和指责他人都无法真正传达我们的心声。如果想表达愤怒,我们就不能归咎他人,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上。
表达愤怒的步骤:
- 停下来深呼吸
- 留意我们的指责
- 体会我们的需要
- 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如何表达感谢
不自大,不虚假,谦虚真实。
表达感激:
- 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 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 我们的心情怎么样